退伍軍人高俊返鄉創業的故事



10月12日上午,記者在東興區雙才鎮高屋村4組見到高俊時,他正忙著搭建鴨舍。“國慶期間銷售了一批鴨子,最近要新增一批鴨苗。”高俊高興地告訴記者,今年的種植、養殖獲得了雙豐收。
說起今年的桃子,高俊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,“國慶前后的半個月,桃子就賣完了,還有好多人沒有買到。”高俊告訴記者,今年兩萬多斤“國慶桃”根本沒有進市場,直接在桃園就被采摘完了,最近還不斷接到市民買桃子的電話。
返鄉創業,
荒山變果園
2007年,高俊從部隊退伍,看到家鄉面貌依舊,他選擇外出打工,到廣東、浙江等地當過學校教官、餐廳廚師。多年的打工生涯,讓他厭倦了在外漂泊的生活。2015年,高俊回到家鄉。
家鄉為什么貧窮?高俊通過走訪調查發現,由于大部分青壯年外出,留守在家的幾乎是老弱病殘。村上沒有任何產業,村民僅靠傳統種植維持生計,生活過得很艱難,高屋村因此成為了貧困村。
要脫貧,發展產業是關鍵。高俊返鄉后因地制宜,在自家田里試種了幾畝荷花,搞鄉村旅游。每年荷花盛開時,許多游客來到高屋村賞荷花、采蓮子,他也順勢開起了家庭農家樂。試種荷花取得成效后,高俊與朋友合伙成立了東興區華俊種植專業合作社,擴大了荷花的種植規模,打算把產業做大做強。
然而,荷花只在夏季盛開,花謝后就沒有了游客。村上要發展,產業不可單一。就在高俊四處考察可在村上發展的產業時,戰友一語點醒了他,“高戰友,你試種桃子如何?”
2015年10月,通過戰友的推薦,高俊引進了韓國的蜜桃品種,改良后命名為“國慶桃”。他第一年流轉了10畝土地試種,第二年桃子掛果,試種發現,桃子適合在當地栽種,而且口感好,市場價格高,有發展前景,他決定擴大種植規模。
聽聞此事后,高屋村4組一老大爺找到高俊,“山坡上的地荒了多年,怪可惜的,希望你能整理出來種果樹。”
2016年,高俊把10多畝荒山開墾出來種上了桃樹,今年,桃樹全部掛果。
站在高處看桃園,高俊欣慰地說:“過去這里是雜草叢生的荒山,如今變成了繁茂的果園,山村的落后面貌正在發生改變。”
迎難而上,
創業終獲成功
創業路上,高俊也遇到了挫折,但他沒有退縮,而是克服各種困難,堅持向前。
當初,聽說高俊要在村里開荒種果樹,有的村民表示質疑:“高俊這個娃兒讀完書就去當兵,在家里也沒有種過莊稼,投資這么多錢搞種植,行不行喲?”妻子聽到村民的話,也開始擔心起來,勸高俊三思而后行。
“如果連創業的勇氣都沒有,那就只有一事無成。”高俊毅然決定勇往直前。
2015年10月,第一批桃樹種下后,由于缺乏經驗,成活率只有10%,損失6萬多元。剛創業就遭遇損失,高俊精神上受到了打擊。村民、家人都在看著他,他心里承受著巨大的壓力。
高俊沒有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,而是發揚迎難而上、持之以恒的精神,積極查找原因,請來果樹嫁接專家現場指導,終于,第二批桃樹的成活率大大提高。
如今,荒山變果園,桃子也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,不僅自己實現了增收,還帶動了當地村民致富。村民張林夸贊道,這個年輕人不愧是退伍軍人,身上有一股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闖勁。
談到今年的收入,高俊表示,掛果率達到了70%,“國慶桃”收入20萬元,桃樹林下養殖的家禽預計收入10多萬元。
“9月29日采摘節當天,桃子、家禽共賣了4萬多元,創下單日收入最高的紀錄。”高俊的合伙人劉東華喜滋滋地告訴記者,桃子在果園就賣完了,根本不愁銷路。
不忘鄉親,
帶領村民共致富
在高俊的果園里,雞、鴨在桃樹下四處覓食,工人忙著修剪枝條。“我在合作社上班,不僅有工資,還有分紅,今年脫貧一點問題都沒有。”高屋村4組村民高德兵告訴記者,他家是因病致貧,2015年被認定為貧困戶,2016年,他把兩畝土地入股合作社,并在合作社上班,顧家掙錢兩不誤。
創業走上正軌后,經濟效益逐年增加,高俊沒有忘記村上的貧困戶,通過土地入股的形式,幫助兩戶貧困戶脫貧致富。如今,合作社有固定工人4名,果園繁忙時,更多村民來此上班,實現就近就業。
“桃子甜、脆、汁多,我國慶節買了40多斤送親戚。”高屋村村民李陽告訴記者,這個季節能夠吃到新鮮的桃子,確實不一般。據了解,高俊種植的“國慶桃”,目前在內江較為少見。
“準備明年培育果樹苗,分給村民們種植,帶動大家發展種植業,共同增收致富。”高俊說,明年還要擴大果樹種植面積,增加林下養殖規模,解決更多村民就業問題,讓高屋村富起來。
- 視頻會員套路深 開通容易取消難(2019-10-16)
- 東興區永興鎮:“扶貧車間”助力貧困戶脫貧(2019-10-16)
- 國慶期間,我市消費市場火爆(2019-10-08)
- 貧困戶耿偉:養兔踏上脫貧路(2019-10-08)
- 本地蜜桔上市 價格相對較高(2019-10-08)